首页 >  hu

囫囵吞枣

栏目:hu 查看: 4

囫囵吞枣的意思,下面是囫囵吞枣的详情
  • 囫囵吞枣的拼音:  hú lún tūn zǎo
  • 囫囵吞枣的注音:  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
  • 囫囵吞枣的繁体字:  囫圇吞棗
  •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:  不求甚解,生吞活剥
  • 囫囵吞枣反义词:  穷源竟委,融会贯通,含英咀华,细嚼慢咽
  • 囫囵吞枣的组合结构:  abcd 偏正式
  • 囫囵:整个儿;完整的。
    指不加咀嚼;把枣子整个吞下去。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;缺乏思考;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。

    出处宋・圆悟禅师《碧岩录》:“若是知有底人,细嚼慢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浑囵吞个枣。”

    用法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含贬义,形容读书不认真。

    例子读书要善于思考,不能囫囵吞枣,不求甚解。

    正音“囫”,读作“hú”,不能读作“wù”。

    辨形“枣”,不能写作“束”。

    辨析囫囵吞枣”和“生吞活剥”;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。不同在于:①“囫囵吞枣”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;“生吞活剥”偏重指生搬硬套。②“生吞活剥”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;“囫囵吞枣”不能。

   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—— 囫囵吞枣

    谜语 吃枣子不吐核 (谜底:囫囵吞枣)

    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,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,吃枣子却刚好相反。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就是吃梨只嚼不咽,吃枣只吞不嚼,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,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。

    【释义】

    “囫囵吞枣”之“囫囵”,典源作“浑仑”。“浑仑”同“囫囵”。囫囵,整个。“囫囵吞枣”指吃枣子时不加咀嚼,把整个都吞下去。#语本《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・卷三・赵州大萝卜头》。后用“囫囵吞枣”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,或为学不求甚解。△“生吞活剥”

    【典源】

    #《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・卷三・赵州大萝卜头》

    僧问:“承闻和尚亲见,是否?”州云:“出大萝卜头。”这僧也是个久参底,问中不妨有眼,争奈赵州是作家,便答他道:“镇州出大萝卜头。”可谓无味之谈,塞断人口。这老汉大似个白拈贼相似,你才开口,便换却你眼睛。若是特达英灵底汉,直下向击石火里,闪电光中,才闻举著,剔起便行。苟或伫思停机,不免丧身失命。江西澄散圣判,谓之东问西答,唤作不答话,不上他圈缋。若恁么会,争得远录公云:“此是傍瞥语,收在九带中。”若恁么会,梦也未梦见在,更带累赵州去。有者道:“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,天下人皆知;赵州从来参见南泉,天下人皆知。这僧却更问道:『承闻和尚亲见南泉,是否?』所以州向他道:『镇州出大萝卜头。』”且得没交涉。都不恁么会,毕竟作么生会?他家自有通霄路。不见僧问:“承闻和尚亲见来,是否?”峰云:“山前麦熟也未?”正对得赵州答此僧话,浑似两个无孔铁锤。赵州老汉是个无事底人,你轻轻问著,便换却你眼睛。若是知有底人,细嚼来咽;若是不知有底人,一似吞个枣。

    注解

    [1]典故或见于《朱子语类・卷一二四・陆氏》。

    [2]赵州:释从谂(公元778—897),唐高僧。谂,音shěn。精心玄悟,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。主张真正的见性,身边事物随手拈来,启人禅机。昭宗时圆寂,年一百二十,谥真际禅师,世称为“赵州古佛”。

    [3]南泉:释普愿(公元748—834),唐高僧。精练玄义。贞元十一年,挂锡池阳南泉山,自建禅斋,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。有“南泉斩猫”公案留世。

    [4]镇州:地约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。后汉时称镇州,宋代初期延用,后升为真定府。

    [5]九峰:生卒年不详。曾受法于延寿禅师。

    [6]延寿:释延寿,生卒年不详。弃吏出家,五代时于杭州永明寺,倡导禅净兼修,发扬“净土思想”,圆寂后赐号“智觉禅师”。

    [7]浑仑:同“囫囵”、“浑沦”。指整个的,完整的。

    参考

    《朱子语类・卷一二四・陆氏》

    而今不欲穷理则已,若欲穷理,如何不在读书讲论?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?也只是浑沦吞枣,终不成又学他,于章句外别撰一个物事,与他斗。

    【典故】

    “囫囵吞枣”原作“浑仑吞枣”。《碧岩录》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: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?赵州打了个比喻,回答说:“镇州出产大萝卜头。”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,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,打了比方。这番对答,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,直堵人口,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,却只换得瞪大眼睛,不知如何接下去。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,恰如电光石火,一闻便透彻心灵。否则,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。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,天下人皆知,赵州去参见南泉,也是天下人皆知。这位僧人明知故问,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,不跟他啰嗦。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:“是否见过延寿和尚?”九峰回答说:“山前的麦子成熟没?”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。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,一敲就定。赵州和尚本无机心,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,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。此番对答,若是有智慧的人,可以细嚼慢咽,意趣无穷;没有智慧的人,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,索然无味,不知所云。后来“囫囵吞枣”就从《碧岩录》原文中的“浑仑吞个枣”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,或为学不求甚解。

    【书证】

      01.元・杨讷《西游记》第一三出:“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,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。”

      02.清・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・卷四・论语》:“〈二南〉之诗,但言治国由于齐家耳。……若将注中修身、齐家句,囫囵吞枣看过,便似不曾读《诗》者。”

    【用法】

    语义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,或为学不求甚解。贬义。

    类别用在“学习敷衍”的表述上。

    例句

    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。

   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,绝不能囫囵吞枣

   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,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。

    我们读书时不可囫囵吞枣,才能了解书中大意。

    有些老师不重讲解,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。

    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,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。

    这么重要的知识,学生还不懂,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?

    【辨识】

    同义“囫囵吞枣”及“生吞活剥”都比喻学习中不认真分析思考,不深入理解。

    异义“囫囵吞枣”侧重于不求理解,含糊笼统地学习;“生吞活剥”侧重于抄袭别人的经验与成果。

    例句
    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例句
   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,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。
    这部电影的情节,根本就是把外国作品生吞活剥地抄袭过来。

   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

    なつめを丸(まる)のまま飲み込む;(読書内容などを)ろくに検討(けんとう)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

    manger les jujubes sans les mǎcher(tout gober)

    eine Dattel hinunterschlucken,ohne sie zu kauen-etwas lesen,ohne es zu verstehen

    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

展开全文
上一组:虎穴龙潭
下一组:狐朋狗友
输入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