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shui 查看: 4
同“水穷山尽”。
出处:北周・庾信《宇文常神道碑》:“山穷水断,马束桥飞。”
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绝境。
例子:论做官的道理呢,原该追究个水尽山穷;然既已如此,先让他把这个供画了。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六回
犹“山穷水尽”。见“山穷水尽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山穷水尽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山穷水尽”的意思原本是指山和水都到尽头,根本无法可走了。在北周庾信所写的〈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〉文中就用了“山穷水断”来形容路的尽头。深不可测的溪谷,高耸的断崖,人马皆无法前进,真是走到了山水的尽头。宋代陆游的〈游山西村〉诗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诗里的“山重水复”意思也是一样的。因为后代比较通用是“山穷水尽”,所以陆游这两句诗经常被改为“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这句成语的第二个意思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,比喻走投无路的困境。清代蒲松龄写的《聊斋志异》卷一二中有一则“李八缸”的故事,提到李八缸是一位富翁,因为他喜欢把金子收藏在缸里,所以人家称他做“李八缸”。他在病重的时候,将财产分给两个儿子,哥哥分到八成,弟弟李月生只分到两成。八缸跟月生说,不是他有所偏爱,而是他另外帮月生藏了金子,要等到月生“山穷水尽”的时候才能给他。《聊斋》原文中的“苟不至山穷水尽时,勿望给与也”,用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“山穷水尽”这句成语除无路可前进之外,亦有走投无路的意思。
01.明・郝景春〈寄二子〉诗二首之二:“平生大节自操持,水尽山穷任所之。”
be on one's bon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