莺梭
掷柳迁乔太有情,交交时作弄机声。
洛阳三月花如锦,多少工夫织得成。
洛阳三月花如锦,多少工夫织得成。
作品赏析:
诗题为“莺梭”,诗人抓住“梭”字,借助于想象、联想,由此及彼,命意剪材,托物抒怀。
首句“掷柳迁乔太有情”,图绘莺飞之状。黄莺儿怀着无限的情思,在阳春三月,飞翔于绿柳红花之间,穿梭于蓝天白云之下,忽儿把丝丝垂柳抛在后边,忽而飞上高高的乔木之巅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篇有“出于幽谷,迁于乔木”的句子,后人遂将由低到高,由次到好的迁移称为“乔迁”。诗人由黄莺在林中越东渡西,飞上翔下,行动轻盈捷快,想到了织女织布时飞动的俊子。明明是人有情于物,偏偏说莺儿有情于人,移情于物,而且着一“太”字表示程度。由织梭联想到“交交时作弄机声”,这就使恬静的画面有了音响效果。黄莺“交交”而鸣的啼叫声和织机织布的声音是那么相似。由此进一步联想到,既然织女能织出千姿百态的绫罗锦缎,那么万紫千红、千姿百态的洛阳春景,也是黄莺织成的。诗的三、四两句即由此设问。
“洛旧三月花如锦,多少工夫织得成?”诗人说:三月的洛阳花开似锦,牡丹尤其娇艳,绿柳青山,秀丽明媚,不知这些黄莺儿耗费了多少功夫,才把洛阳的河山织得这般美好?莺织河山,构想奇妙,既把黄莺飞翔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,并且人格化了,真是匪夷所思,既出人意表,又令人叹服。
四句诗中,“掷柳迁乔”、“弄机声”、“锦”、“织”句句明含暗含“梭”字,一紧扣诗题。三、四两句虽发议论,但是真情寓真景,自然流畅,显得轻松,恰到好处。整个诗反映了作者对美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,和南宋统治者对沦陷区河山的漠然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首句“掷柳迁乔太有情”,图绘莺飞之状。黄莺儿怀着无限的情思,在阳春三月,飞翔于绿柳红花之间,穿梭于蓝天白云之下,忽儿把丝丝垂柳抛在后边,忽而飞上高高的乔木之巅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篇有“出于幽谷,迁于乔木”的句子,后人遂将由低到高,由次到好的迁移称为“乔迁”。诗人由黄莺在林中越东渡西,飞上翔下,行动轻盈捷快,想到了织女织布时飞动的俊子。明明是人有情于物,偏偏说莺儿有情于人,移情于物,而且着一“太”字表示程度。由织梭联想到“交交时作弄机声”,这就使恬静的画面有了音响效果。黄莺“交交”而鸣的啼叫声和织机织布的声音是那么相似。由此进一步联想到,既然织女能织出千姿百态的绫罗锦缎,那么万紫千红、千姿百态的洛阳春景,也是黄莺织成的。诗的三、四两句即由此设问。
“洛旧三月花如锦,多少工夫织得成?”诗人说:三月的洛阳花开似锦,牡丹尤其娇艳,绿柳青山,秀丽明媚,不知这些黄莺儿耗费了多少功夫,才把洛阳的河山织得这般美好?莺织河山,构想奇妙,既把黄莺飞翔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,并且人格化了,真是匪夷所思,既出人意表,又令人叹服。
四句诗中,“掷柳迁乔”、“弄机声”、“锦”、“织”句句明含暗含“梭”字,一紧扣诗题。三、四两句虽发议论,但是真情寓真景,自然流畅,显得轻松,恰到好处。整个诗反映了作者对美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,和南宋统治者对沦陷区河山的漠然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分类标签:描写春天的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