赠花卿
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
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
作品赏析:
这首绝句,字面上明白如话,但对它的主旨,历来注家颇多异议。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,并无弦外之音;而杨慎《升庵诗话》却说:“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,子美作此讥之,而意在言外,最得诗人之旨。”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也说:“诗贵牵意,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,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,则想新曲于天上。”杨、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。
在中国封建社会里,礼仪制度极为严格,即使音乐,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。据《旧唐书》载,唐朝建立后,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,“皇帝临轩,奏太和;王公出入,奏舒和;皇太子轩悬出入,奏承和;……”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,稍有违背,即是紊乱纲常,大逆不道。
花卿,名敬定,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,曾因平叛立过功。但他居功自傲,骄恣不法,放纵士卒大掠东蜀;又目无朝廷,僭用天子音乐。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。
耐人寻味的是,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,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。字面上看,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。你看:
“锦城丝管日纷纷”,锦城,即成都;丝管,指弦乐器和管乐器;纷纷,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,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,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,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,化无形为有形,极其准确、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、柔靡,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。“半入江风半入云”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:那悠扬动听的乐曲,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,随风荡漾在锦江上,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。这两句诗,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“行云流水”般的美妙。两个“半”字空灵活脱,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。
乐曲如此之美,作者禁不住慨叹说: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”天上的仙乐,人间当然难得一闻,难得闻而竟闻,愈见其妙得出奇了。
全诗四句,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,是实写;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,是遐想。因实而虚,虚实相生,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。
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,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。这可以从“天上”和“人间”两词看出端倪。“天上”者,天子所居皇宫也;“人间”者,皇宫之外也。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。说乐曲属于“天上”,且加“只应”一词限定,既然是“只应天上有”,那么,“人间”当然就不应“得闻”。不应“得闻”而竟然“得闻“,不仅“几回闻”,而且“日纷纷”,于是乎,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,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。
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:“讽刺则不可怒张,怒张则筋骨露矣。”(《诗人玉屑》卷九引)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,棉里藏针,寓讽于谀,意在言外,忠言而不逆耳,可谓作得恰到好处。正如杨伦所评:“似谀似讽,所谓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也。此等绝句,何减龙标(王昌龄)、供奉(李白)。”(《杜诗镜铨》)
(崔 闽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。旧注:公有《戏作花卿歌》,此花卿即惊定也。【朱注】唐曲《水调歌》后六叠入破第二,即此诗,见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。
锦城丝管日纷纷①,半入江风半入云②。此曲只应天上有③,人间能得几回闻④?
(江风,言音之清。入云,言声之高。天上,形容歌舞之妙。《杜臆》: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,因以花卿为歌妓。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,其为花惊定无疑。其人恃功骄恣,故语含讥刺。能得几回闻,言其必不能久也。)。
①汉灵帝歌:“清丝流管歌玉凫。”曹植诗:“齐讴楚舞纷纷。”②梁元帝诗:“江风当夏清。”曹植《七启》:“长裾随风、悲歌入云。”③古诗:“谁能为此曲。”《宣室志》: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,列于庭,各执乐器而奏之,其度曲清越,殆非人世也。及乐阕,有一仙子前曰:“此神仙紫云之曲也。”乐府《陇西行》:“天上何所有。”④《列子》:“耳目所观听,皆非人间之有。”焦竑曰:花卿恃功骄恣,杜公讥之,而含蓄不露,有风人言之无罪,闻者足戒之旨。公之绝句百余首,此为之冠。
杨慎曰:花卿在蜀,颇用天子礼乐,子美作此讽之,而意在言外,最得诗人之旨。当时锦城妓女,独以此诗入歌,亦有见哉。
此诗,风华流丽,顿挫抑扬,虽太白、少伯,无以过之。其首句点题,而下作承转,乃绝句正法也。李白《苏台览古》云:“旧苑荒台杨柳新,菱歌清唱不胜春。只今唯有西江月,曾照吴王宫里人。”亦首句点题也。有在次句点题者,如杜常《华清宫》云:“行尽江南数十程,晓风残月入华清。朝元阁上西风急,都入长杨作雨声。”是也。有在三句点题者,如储光羲《寄孙山人》云:“新林二月孤舟还,水满清江花满山。借问故园隐君子,时时来往住人间。”是也。有在四句点题者,如韩愈《楚昭王庙》云:”丘坟满目衣冠尽,城阙连云草树荒。犹有国人怀旧德,一间茅屋祭昭王。”是也。有一句二句点题者,如李白《秋下荆门》云:“霜落荆门江树空,布帆无恙挂秋风。此行不为鲈鱼鲙,自爱名山入剡中。”是也。有一句三句点题者,如李白《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》云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是也。有一句四句点题者,如皇甫冉《送魏十六还苏州》云:“秋夜沉沉此送君,阴虫切切不堪闻。归舟明日毗陵道,回首姑苏是白云。”是也。有二句三句点题者,如常建《三日寻李九庄》云:“雨歇杨林东渡头,永和三日荡轻舟。故人家在桃花岸,直到门前溪水流。”是也。有二句四句点题者,如孟浩然《济江问舟子》云:“潮落江平未有风,轻舟共济与君同。时时引领望天末,何处青山是越中。”是也。有三句四句点题者,如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云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会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是也。又有两扇立格,对起分承者,如少陵《存殁口号》云:“席谦不见近弹棋,毕曜仍传旧小诗。玉局他年无限事,白杨今日几人悲。”是也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在中国封建社会里,礼仪制度极为严格,即使音乐,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。据《旧唐书》载,唐朝建立后,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,“皇帝临轩,奏太和;王公出入,奏舒和;皇太子轩悬出入,奏承和;……”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,稍有违背,即是紊乱纲常,大逆不道。
花卿,名敬定,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,曾因平叛立过功。但他居功自傲,骄恣不法,放纵士卒大掠东蜀;又目无朝廷,僭用天子音乐。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。
耐人寻味的是,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,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。字面上看,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。你看:
“锦城丝管日纷纷”,锦城,即成都;丝管,指弦乐器和管乐器;纷纷,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,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,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,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,化无形为有形,极其准确、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、柔靡,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。“半入江风半入云”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:那悠扬动听的乐曲,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,随风荡漾在锦江上,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。这两句诗,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“行云流水”般的美妙。两个“半”字空灵活脱,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。
乐曲如此之美,作者禁不住慨叹说:“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。”天上的仙乐,人间当然难得一闻,难得闻而竟闻,愈见其妙得出奇了。
全诗四句,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,是实写;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,是遐想。因实而虚,虚实相生,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。
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,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。这可以从“天上”和“人间”两词看出端倪。“天上”者,天子所居皇宫也;“人间”者,皇宫之外也。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。说乐曲属于“天上”,且加“只应”一词限定,既然是“只应天上有”,那么,“人间”当然就不应“得闻”。不应“得闻”而竟然“得闻“,不仅“几回闻”,而且“日纷纷”,于是乎,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,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。
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:“讽刺则不可怒张,怒张则筋骨露矣。”(《诗人玉屑》卷九引)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,棉里藏针,寓讽于谀,意在言外,忠言而不逆耳,可谓作得恰到好处。正如杨伦所评:“似谀似讽,所谓言之者无罪,闻之者足戒也。此等绝句,何减龙标(王昌龄)、供奉(李白)。”(《杜诗镜铨》)
(崔 闽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单复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。旧注:公有《戏作花卿歌》,此花卿即惊定也。【朱注】唐曲《水调歌》后六叠入破第二,即此诗,见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。
锦城丝管日纷纷①,半入江风半入云②。此曲只应天上有③,人间能得几回闻④?
(江风,言音之清。入云,言声之高。天上,形容歌舞之妙。《杜臆》:胡元瑞因李群玉有赠歌妓相同,因以花卿为歌妓。窃谓此诗非歌妓所能当,其为花惊定无疑。其人恃功骄恣,故语含讥刺。能得几回闻,言其必不能久也。)。
①汉灵帝歌:“清丝流管歌玉凫。”曹植诗:“齐讴楚舞纷纷。”②梁元帝诗:“江风当夏清。”曹植《七启》:“长裾随风、悲歌入云。”③古诗:“谁能为此曲。”《宣室志》:玄宗梦仙子十辈御云而下,列于庭,各执乐器而奏之,其度曲清越,殆非人世也。及乐阕,有一仙子前曰:“此神仙紫云之曲也。”乐府《陇西行》:“天上何所有。”④《列子》:“耳目所观听,皆非人间之有。”焦竑曰:花卿恃功骄恣,杜公讥之,而含蓄不露,有风人言之无罪,闻者足戒之旨。公之绝句百余首,此为之冠。
杨慎曰:花卿在蜀,颇用天子礼乐,子美作此讽之,而意在言外,最得诗人之旨。当时锦城妓女,独以此诗入歌,亦有见哉。
此诗,风华流丽,顿挫抑扬,虽太白、少伯,无以过之。其首句点题,而下作承转,乃绝句正法也。李白《苏台览古》云:“旧苑荒台杨柳新,菱歌清唱不胜春。只今唯有西江月,曾照吴王宫里人。”亦首句点题也。有在次句点题者,如杜常《华清宫》云:“行尽江南数十程,晓风残月入华清。朝元阁上西风急,都入长杨作雨声。”是也。有在三句点题者,如储光羲《寄孙山人》云:“新林二月孤舟还,水满清江花满山。借问故园隐君子,时时来往住人间。”是也。有在四句点题者,如韩愈《楚昭王庙》云:”丘坟满目衣冠尽,城阙连云草树荒。犹有国人怀旧德,一间茅屋祭昭王。”是也。有一句二句点题者,如李白《秋下荆门》云:“霜落荆门江树空,布帆无恙挂秋风。此行不为鲈鱼鲙,自爱名山入剡中。”是也。有一句三句点题者,如李白《与史钦听黄鹤楼吹笛》云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是也。有一句四句点题者,如皇甫冉《送魏十六还苏州》云:“秋夜沉沉此送君,阴虫切切不堪闻。归舟明日毗陵道,回首姑苏是白云。”是也。有二句三句点题者,如常建《三日寻李九庄》云:“雨歇杨林东渡头,永和三日荡轻舟。故人家在桃花岸,直到门前溪水流。”是也。有二句四句点题者,如孟浩然《济江问舟子》云:“潮落江平未有风,轻舟共济与君同。时时引领望天末,何处青山是越中。”是也。有三句四句点题者,如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云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会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是也。又有两扇立格,对起分承者,如少陵《存殁口号》云:“席谦不见近弹棋,毕曜仍传旧小诗。玉局他年无限事,白杨今日几人悲。”是也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分类标签:讽刺诗